教学督导信息
【2025】(第126期)总第319期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二零二五年九月七日
善用心理学“首因效应” 上好新学期“第一堂课”
---介绍经济管理学院尹冠球老师《应用统计学》第一堂课教学特色
督导员 牛玉萍
新学期伊始,本人走进经济管理学院尹冠球老师为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讲授的《应用统计学》课堂。该课程共计40学时,2.5学分,两个教学班应到46人,实到45人,除一名学生事前请假外,其余学生均提前进入教室并有序就座。尹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和流畅,教学思路清晰,善于随教学内容适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整体精神饱满,座位集中靠前,听课专注,互动积极,课堂氛围融洽。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强调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深刻且持续的影响。教学亦然,第一堂课,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初始态度与持续投入程度。尹老师深知第一堂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和意义,精心设计自我介绍、精选课程案例、绘制课程框架、规范考核要求等环节,既没有具体讲授哪章哪节,又句句不离统计学知识,拉近了师生距离,点燃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认同、打下了学习铺垫,成功实现“首因效应”。现将尹冠球老师《应用统计学》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介绍如下:
一、精心设计开场,拉近师生距离
尹老师注重教师形象与行为对学生心理的潜在影响。她着装得体,仪态从容,微笑中透着温和与自信。课前设备调试、灯光调整等细节处理,不仅体现出严谨的教学态度,也向学生传递出“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职业素养。在自我介绍环节,她并没有机械陈述职称学历,而是从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引入。提到因姓名曾拥有的昵称,并称学生亦可喊她“球球老师”。 片刻欢笑之后,她分享了自己从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努力考取名校硕士、博士的逆袭经历。她说:“我和很多人一样,起点并不高,但我相信统计学的力量——它告诉我们,数据背后有规律,努力之中见成长。”这番话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位有故事、有温度、有韧劲的老师榜样。尹老师还巧妙融入“yyds”、“脆皮大学生”等网络用语,分析“脆皮”现象背后的社会统计意义。这种语言上的“同频”有效消融初识的陌生,营造出亲切轻松的氛围。
为精准把脉学情,尹老师在课程群中发布了基于问卷星的电子问卷进行学情前测。内容包括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掌握情况、课程期待与主要担忧等。现场调查数据显示,82%的学生最担心“公式复杂、难以理解”。尹老师并没有回避这一普遍焦虑,以共情的语气告诉大家:“我完全理解你们的担心,因为我当年也一样。但请大家放心,本门课的重点不是公式推导,而是用统计思维解决真实问题。”她承诺会详细讲解公式以及公式背后的原理,协助大家战胜困难。尹老师坦诚而负责任的态度,化解了学生的顾忌,增强了学习的安全感与信心。
二、精选案例启思,提高课程认同
尹老师并未采用常规的“定义—特点—分类”模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讲授,而是借助现实案例阐述课程的意义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用。问题一、“《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是否为同一人?后四十回到底出自谁的手笔?统计学家如何通过用词习惯做出判断?”问题二、“吸烟是否真的导致肺癌?这其中是否存在虚假相关?”问题三、“如果你知道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能否预测其手指粗细?这背后又是怎样的数学逻辑?”这些来自文学、医学、日常生活等不同领域的问题,迅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讨论热情。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尹老师总结指出:这些看似迥异的问题,皆可借助统计学方法寻求答案,引导学生明白统计不仅是数字游戏,而是解锁社会生活的一把钥匙,既有用又有趣。
随后尹老师又介绍了统计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与应用,强调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统计素养已成为旅游从业者核心能力之一,无论是游客行为分析、景区满意度评价还是旅游市场预测,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支撑。尹老师列举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与竞赛成果,重点介绍了《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分析》作品。作品通过游客客源地、年龄结构、出游动机、旅游支出、推荐意愿等统计指标,结合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交叉分析等方法,全面剖析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学长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看到统计知识并非抽象的数字演算,而是与旅游管理专业密切相关,是未来借助统计数据进行旅游市场调研、景区运营管理、解决旅游业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有用才是硬道理,统计学知识对专业的助力与支撑,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三、先推课程框架,做好学习铺垫
尹老师的第一堂课没有介绍具体章节,而是先推课程框架、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的宏观认识。在呈现课程框架时,尹老师不是简单罗列章节标题,而是以“沈阳稻梦空间农业生态旅游游客满意度调查”为主线,模拟介绍从问题提出、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到报告撰写的完整流程。随后指出流程的各个环节与课程章节的对应关系:问题提出与问卷设计对应教材第二章,数据收集整理对应第三章,第四到第六章重点展开介绍各类数据分析方法,第七章对应统计报告的撰写。尹老师借助调研报告的完整流程,向学生清晰展示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知识点、前后章节的衔接关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尹老师还向学生推荐了国内多所高校的《应用统计学》慕课资源,指导学生访问国家统计局、文旅部数据中心等平台,获取最新旅游数据并尝试可视化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人工智能在统计建模中的前沿应用,思考技术变迁下的专业发展方向。这些课外资源,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满足了学有余力者及统计爱好者的需求。
四、规范考核要求,提升学习能力
尹老师第一堂课就详细交代考核方式与要求,课程总成绩由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闭卷,卷面成绩的60%记入总成绩,考题由教务处从题库中抽取,考前不划定范围。平时成绩占比40%,由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调研项目构成。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加学习笔记共10分,课堂提问是不定时不定次的,随时记录;学习笔记会不定期抽查并在考试结束后统一上交评阅。课后作业四次20分,分阶段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尹老师随即发布了第一次作业,分享“新学期第一堂课”的心情与体验。尹老师说第一次作业轻松有趣为主,难度不宜大,避免学生新课程伊始就有厌倦情绪。小组调研项目一次10分,3~5人自由成组,围绕感兴趣的主题,运用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和方法,设计问卷,调研获得数据,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完成调研报告。当发现同学瞬间沉默有为难情绪时,尹老师鼓励大家发挥团队协作优势,她将提供充分指导与支持,既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送文档给予批阅,也可以随堂课间沟通,指导大家迭代改进调研报告,并将完成度高的选送参加学科竞赛。尹老师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与团队协助的重要性,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认识到学习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学习的价值在于持续投入与日常积累;认识到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好,学生就会从心里喜欢这位教师;第一堂课开头开得好,学生就会认可这门课程,后续教学工作就会顺利开展。希望尹冠球老师设计的自我介绍、借助案例启思、先推课程框架、规范考核要求等第一堂课教学实践与做法,对各位老师上好第一堂课有所参考和借鉴。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校长、王海龙副校长、孙光国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处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