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信息
【2024】(第192期)总第192期
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
“一对一”讲授深度交流互动 跨学科专题培养创新思维
---介绍经管学院陈珂教授《林业经济研究专题》课程的教学特色
督导员 吕淑霞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教学督导员,本学年本人参与了经管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等培养环节的督导工作,每个环节都会看到陈珂教授的参与或主持。针对研究生的PPT汇报,陈老师提出的问题与给出的建议总是那么的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有温度;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维敏捷、豁达谦和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学期我听了陈老师讲授的《林业经济专题研究》课,课程共24学时,包括森林转型、林业政策、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碳汇、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6个研究专题,每个专题安排4个学时。现将陈老师的《林业经济研究专题》课程的教学特色介绍给大家。
1.“一对一”课堂讲授,师生互动交流思想碰撞
当我走进陈老师为博士生开设的《林业经济研究专题》课堂时,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一师一生”小班课堂,只有陈老师与选修这门课程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2024级博士生刘诗雨同学。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看似私塾却不是私塾。与大班课堂的喧嚣相比,这里虽然少了那份热烈,但却多了一份宁静与专注。在这种静谧的环境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透露出平等与温和、耐心与细致。她们相互之间的一问一答,如同一场思想的交锋,既充满智慧又富有启发。教学流程在这样的氛围中稳步推进,每一步都显得井然有序,确保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技能的精准掌握。这种教学方式,精讲细论,师生深入交流,思想碰撞,知识交汇,探索未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博士生得以在专业领域内获得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授课教师也能更精准地指导学生,共同拓展学术边界。
2.多学科知识融入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林业经济研究专题》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应用能力。林业经济问题往往涉及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陈老师授课过程中,将林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在本门课程之中,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综合应用。通过引入林下经济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体经营,释放潜能、拓展链条,提升价值、融合发展,综合收益等全国各地林业生产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林业经济实践相结合,理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在授课中,陈老师积极引导刘诗雨同学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问题,重点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新成果融入核心理论,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林业经济专题研究》作为博士生的专业学位课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林业经济领域的经典理论与前沿研究成果相结合。这种融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还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实际应用,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陈老师在课堂上,一方面与博士生深入探讨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林业分工理论、新林业理论、福斯特曼模型(Faustmann model)等林业经济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引入每个理论相关的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森林碳汇的经济学评估、技术创新、可持续经营、智慧林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产权安全、经济韧性等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内容与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博士生能够深刻了解当前林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这种融合既增强了课程的学术深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陈老师总是循循善诱,引导博士生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讲到林业政策的时候,陈老师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国内的农业、林业政策,深入研习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政策内容是什么?政策运行效果如何评价?政策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政策完善与调整的理由是什么?陈老师特别强调博士生一定要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基于现象及调研数据,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科学问题,确定有价值的博士论文选题。陈老师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中,一定要坚持将传统理论与现代问题相结合,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增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价值。
4.重学情接受教学挑战,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陈老师在授课中特别关注与学生的互动,这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博士生刘诗雨本科是土地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是森林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没有机会到集体林区、森林生产企业开展相关调研,对林业发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缺乏认知;由于缺乏生态学理论基础,对森林生态效益计量、森林资源的价值评估等学习内容掌握程度有限。基于学生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足的具体学情,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这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还能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接受跨学科教学的挑战,将经济学、林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林业经济问题,拓宽研究视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5.知识链深化专题主题,拓展提升学生认知思辨能力
陈老师将《林业经济专题研究》每个专题构建知识链条讲解,系统地增强博士生对研究专题的理解,增强其思辨能力。以森林转型研究专题为例,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深化-分析框架-研究方法-案例扩充-政策应用-最新研究成果融合”六方面内容的知识链条。
一是深入探讨“森林转型”的概念,理解其作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相互适应的结果,以及土地利用的综合反映;研究森林转型的理论发展,包括森林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和森林转型路径。通过深入探讨“森林转型”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森林转型复杂性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还要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不同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是结合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森林转型研究的综合理论与方法体系。跨学科的知识系统促使学生思考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差异,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是加强多源数据与方法的综合集成。将遥感、GIS、大数据、非线性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应用于森林转型中,对于刘诗雨同学这类经管专业的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工具,还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特定的研究问题,这种选择过程本身就是思辨能力的体现。
四是扩展案例研究范围。加深跨学科研究在森林转型领域中的应用,注重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时间范围和不同情景的方法体系。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案例的具体情况,还要能够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原则和模式,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研究森林转型对地方经济、土地利用、农户生计、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的影响,明确其社会效应、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并基于森林转型研究成果,提出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政策背后的理论依据,还要能够评估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潜在影响。这种评估过程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以确保提出的政策建议既科学又实用。
六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整合到课程中,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这要求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整合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辨识信息真伪和价值的能力,以及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些都是思辨能力的关键要素。
陈老师在为博士生刘诗雨讲授的《林业经济研究专题》课程中,条理清晰、内容娴熟,和蔼可亲、精讲细论,逻辑严密、启发性强,密切理论联系实践,实现跨学科知识与核心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与最新研究成果中,充分调动博士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激发与培养博士生创新性逻辑思维,结合经典理论与现代问题确定有价值的博士论文选题,提升博士生思辨能力。这种课程教学理念与特色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本期信息传至:王铁良副校长、王海龙副校长、孙光国副校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领导,学院负责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领导,全体督导员